新华网兰州7月4日电(记者梁军 屠国玺)由30名民俗专家组成的学者团3日来到了甘肃省西和县,对当地具有上千年历史的“乞巧”文化展开田野考察。民俗专家认为,这种中国乞巧风俗的“活化石”应该得到更多的挖掘和保护。
乞巧风俗起源于西和一带的秦人遗风,至今在大江南北均有不同程度遗存。西和“乞巧节”因其时间之长、规模之大、参与人数之多、程式保留之完整,国内绝无仅有,被民俗专家们称为中国乞巧风俗的“活化石”。
按照传统习俗,每逢农历七月初一前夜至初七,西和县的年轻女人便放下手中的农活,以“坐巧、迎巧、祭巧、拜巧、娱巧、卜巧、送巧”这七个不同的仪式进行乞巧活动,以虔诚的心乞求“巧娘娘”下凡人间,赐予自己聪慧灵巧和美好的姻缘。由于参与者多为适龄未嫁女子,这一流传千古的乞巧活动既被称作“乞巧节”,又被称“女儿节”或“女节”。
西和县副县长许彤介绍,西和县成立了乞巧文化保护中心和传习所,以整理和传承当地乞巧民俗,并计划将这一传统民俗活动推向全国,打造成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“女儿节”。